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摔跤运动员需要很多要素:良好的身体素质、坚韧不拔的毅力、一心一意的专注力等。现在是舟山公交二公司BRT站台服务队办事员的朱虔江曾是这样的一名运动员,效力于舟山市摔跤队。他将珍贵的少年时光付于汗水和冒险,获得过很多浙江省级摔跤比赛奖项,引领他抵达领奖台的不仅仅是天赋和伤疤,还有教练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坚守。
从训练场到摔跤台
2019年,19岁的朱虔江如之前比赛一样熟练地穿上摔跤专用的胶鞋和胶衣,站上第十六届浙江省省运会75kg摔跤比赛的摔跤台。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,这场比赛他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,为他6年的摔跤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在摔跤界,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没有胶鞋上不了摔跤垫。那天比赛之前,他特地给陪伴了多年的胶鞋拍了张照片。“因为我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站在这个场地上比赛了,那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,感触非常深。”朱虔江说。
起初,这只是一项略显冷门的运动,但朱虔江“入行”的过程十分顺理成章。“那时小学毕业,有些胖,父亲和摔跤队的教练是同学,便让我去训练馆跑步减肥。去的多了,教练觉得我是练习摔跤的好苗子,就把我留了下来。”朱虔江回忆道,“当时经常会和队里专业的队友一起接受训练,有时候也会在一边观摩,久而久之我也喜欢上了这个运动。”
平日里,朱虔江下午5点多放学就会直接去训练馆,从6点左右训练到8点钟。两个小时的训练时间里,从热身运动到实战训练,再到力量训练,其中各种各样的耐力训练都会有。这样不间断的训练过程朱虔江从初一开始坚持了6年,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周末和寒暑假。朱虔江说,“辛苦是肯定,但在决定吃体育这碗饭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。”
付诸时间是第一步,受伤对于摔跤运动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。“经常会受伤,很多伤已经无法痊愈,比如关节、韧带、半月板的伤,体育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高危的事情,尤其是摔跤这种近身搏斗的运动。”这些艰辛朱虔江一一抗下,让它们成为了闪亮的勋章——在2017年和2019年浙江省青少年75kg冠军赛中分别拿下第一名和第五名,在2018年浙江省青少年75kg锦标赛中拿下第三名。“一项运动成为爱好的时候,就不觉得有多么辛苦了。”他说。
回想起第一次比赛,朱虔江笑说那天很紧张以致出了糗,“那次冠军赛是在冬天,赛前通常会穿件长袖热身。直到比赛上场和对方教练握手时我都没发现热身衣服还没脱。”此后,他参加各种比赛时虽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,但是紧张都是避免不了的。对朱虔江来说,紧张也有好的一面,让人兴奋不至于太过平静。
比赛态度的日渐成熟标志着运动员的逐渐强大。这种转变来自一次次激烈比赛过后,他与自己的目标和身边人的期待学会了和谐共处。朱虔江觉得在比赛中能做到的是用全力完成各个动作,其他的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,哪怕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。“有时候实力和对手有差距都是很正常的,不要觉得输掉了一场比赛就像输掉了人生一样。”朱虔江说。
“每一次都要坚持住”
舟山市摔跤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,有二十多名队员,培育出了很多摔跤项目上的精英,斩获了不少专业领域的奖项。这些荣誉与教练密不可分,“没有两位摔跤队教练呕心沥血的付出,也不会有今天的舟山市摔跤队,以及这么多的人才和奖项。”朱虔江说。
在采访中,葛海伟和何祖麟两位教练的名字被他多次提及,“父母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,而教练是训练比赛时重要的安全保障和精神支柱,他们是最能感同身受的人,也是运动员心目中的人生导师。”
这么说的原因有很多,朱虔江曾想过放弃。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,摔跤对于身体机能的要求十分高,他甚至想过改去打羽毛球,是教练的鼓励和认可让他坚持了下来。回忆起关于教练的点点滴滴,他滔滔不绝,“教练会经常性给我们适当的放松,比如在夏天给我们买棒冰、西瓜,带我们出去吃饭;也会给我们上心理辅导课,与我们内心所想产生共鸣;在训练时如果有问题,教练也会及时提出,让练习更加科学;训练后导致了皮开肉绽教练会为我擦碘伏,涂红药水,告诉我坚持住。”
失败是每个运动员都绕不过的大山,它所带来的羞愧感和压力是一种强烈的感情,每个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中都要与之抗争。在朱虔江看来,教练是让“输”变得没那么痛苦的一剂良药。“有一些比赛本是可以赢的,输掉是因为当初训练没有好好参加,或者没有按照教练的部署去走,输掉比赛自己会很懊悔。这时教练都会在第一时间安慰我说,这次失败了不代表这辈子失败了,肯好好训练,好好努力,就能在下一次比赛把失去的拿回来。”
教练适时地宽慰给了朱虔江极大的信心。不管比赛好坏、输赢,教练都会一如既往地把想教的、能教的倾囊相授。之后的朱虔江面对失败十分自如,积累比赛经验,坦然且平等地接受和重视每一次结果。“没有运动员不在意失败,不在意就不会有进步的空间,也没有运动员天生就只是赢的。失败有时候非常有用,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——不要听成功者讲故事,要听失败者讲经验。”
赛场之外
现在的朱虔江已退役,成为舟山公交二公司BRT站台服务队的一名办事员。那段填满他大部分年少时光的摔跤经历还时常勾起他的怀念,“偶尔也会去一去训练馆,看看教练,看看最近发生了什么,自己的短视频平台也能时不时刷到关于摔跤的视频,大数据知道我喜欢这个。”
喜爱体育的他又过起了充实的生活,他拿起羽毛球拍,业余时间在舟山市羽毛球馆教小朋友打羽毛球。教小孩子的体验常常会让他看到教练细心训练自己的一幕幕,“当几名小孩子围着我叫教练、喊老师的时候,就会想原来当别人的教练和老师是这么一种感觉。他们遵循我的教学,迈出专业的动作步伐、打出高质量的球,心里面会觉得非常骄傲,那种从心而来的喜悦是不可多得的。”
从小接受摔跤训练的经历为朱虔江留下的不只是奖杯的星光、科学的训练方法,还有教练们曾经以身示范的耐心、坚毅等优良品格,这些都让他受益终身。宝贵品质也被他应用到现在的羽毛球教学中,作为大半个科班出身的他,不仅十分关注孩子们的技术练习,也非常关心他们心理健康、情绪变化,因此他的羽毛球课变得格外有吸引力。“有一个两三个月前教的小孩子,他本来对羽毛球的兴趣不是很大。自从我来教球以后,他突然对羽毛球感兴趣了,然后又报了班,继续跟着我练。他的家长说,得亏朱老师,不然的话小孩子每天待在家里不肯运动。”朱虔江说。
热爱运动的人不会安于静止,朱虔江的身心一直在奔赴明天的路上。他说,如果今后不去教球上课了,也会在业余时间去打打球。公交公司之后会有运动会,到时有需要出力的地方,自己会尽力而为,义不容辞。